我们为什么那么害怕“哭”?

孩子哭的时候,常用的方法有:“宝宝是个男人,不要哭……”;二,“别哭,我帮你打他……”;三,“再哭,我就杀了你!”

当朋友或同事哭的时候,常用的方法有:“哭解决不了问题”;2“你多大了,还哭……”;吓“再哭我就不理你了!”

自己哭的时候,常用的方法有:“抱在怀里哭”、“自暴自弃”、“为自己担心”。

简而言之,我们从小就爱哭,但又非常害怕哭。哭的时候觉得自己没用。别人哭,自己也难受。所以,我们尽量不哭。但同时,我也会尽力不让别人哭。

这是为什么呢?

01

集体无意识拒绝哭泣

“集体潜意识”反映了人类在过去的历史进化过程中的集体经验,以及包括祖先在内的人类大脑中世代活动和经验存量的遗传痕迹。

可以是大胆的想象,在历史的长河中,为我们哭泣。

我们的祖先带来了无数的麻烦。当你在荒野时,哭声会引来狼、虎、豹;我在追的时候,被哭出卖了;当你筋疲力尽的时候,哭会让人更加绝望。......

于是,“哭”似乎成了我们集体潜意识里的一种罪。甚至带着悲伤哭,都代表着无能,软弱,甚至是一种耻辱。现实生活中,很多父母听到孩子的哭声,就像遇到了一颗威力巨大的炸弹,不仅爆炸了我们的视觉和听觉,还会掀起一种烦躁和愤怒,让我们想知道这种烦躁和愤怒是从哪里来的。这种力量,即使足够大,也能让我们暂时失去理智,对我们最爱的人进行指责、声讨,甚至肢体攻击。因为,我们看到孩子哭,首先想到的是一种无能,以及“巨婴”、“废物”、“软蛋”等负面词汇。其次,我会想到“管教不当”、“不称职”等负面含义。

02

“哭”触动了我们的“痛点”

哭不一定能解决当下的实际问题,但有时候却是表达当下情绪最准确的语言,也是表达当下负面情绪最有效的方式。

我们来谈谈中国四大民间爱情故事之一的《孟姜女哭长城》。孟女在长城上哭了三天三夜,长城坍塌了,露出了丈夫范希亮的遗体,他在修长城时因疲劳而死。暂且不去求证这个故事的真实性,也不去评价哭墙的功过是非。就在孟姜女的哭声里呆一会儿。我绝对能感受到其中的悲痛和无奈,可以说是翻天覆地,令人揪心。后人因长城而建姜烈女庙。而有了“忠诚、勇气、千年思想”,破落之城的悲痛也是非常巨大的。至今齐国成风俗,妻哀而学蒋猛。”好句子。故事之所以如此感人,一方面是因为孟姜女的哭泣暗含着一种诉求,一种向往,更重要的是触及了人们共同的“痛点”——你将何去何从的悲愤与无奈。

回到现实,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,往往会触及到自己的痛点。很多妈妈看到孩子哭,都会激起强烈的情绪,忍不住哭。有的是因为对孩子亏欠太多,强烈的内疚感让他们不敢面对。有的又陷入了以前的情绪。曾经有一位母亲,当她听到自己的孩子哭泣时,她有一种想要掐死她的冲动。咨询后得知,母亲出生时,丈夫不在身边,公公婆婆嫌弃是女孩。所以,只有一个人可以照顾孩子,无数次无声的哭泣,无数次的挣扎和无奈,让这位母亲对自己的孩子又爱又恨,欲罢不能。所以,一听到孩子哭,我就心痛。

03

“哭”暴露了我们的弱点。

现实生活中,我们常常能在别人身上看到“另一个自己”,或者自己脆弱的一面。

比如我们面对孩子的哭闹,情绪往往会失控。这是因为,随着我们成为父母或重要他人的那一刻的到来,许多童年记忆也被再次激活。我们童年的许多经历,与父母互动的模式,以及永不泯灭的内心感受,都会随时在我们的意识中重现。

有时候,我们会莫名其妙地觉得“爱哭的孩子不会被爱”这颗神奇的种子被唤醒了。当我们的孩子哭泣时,似乎急于阻止他们的不仅仅是孩子的哭声,而是我们内心自然涌动的、与哭声在情感上联系在一起的恐惧和不安。

结束语

写到这里,突然想起刘德华的歌《男人哭不是罪》里的一些歌词:小时候,周围的人说我不能流泪.....当我筋疲力尽,明显流泪的时候,我忘记了我的眼睛是怎么流泪的。......

很多时候,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,当我们感到无力的时候,哭就成了一种表达和发泄恐惧、焦虑、悲伤甚至愤怒等情绪的方式。但当你实在无力应对这种情绪带来的压力和困扰时,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,是更有效、更明智的选择。

—结尾—

标签:社会心理学

如果你感觉本文有用,可以点击此段文字或下方打赏按钮进入赞赏页面赞助我们,赞助费用将用于服务器开支及程序开发支出,同时享有优先解决问题的特殊权限,您的赞赏将保留在本站的“赞赏榜”中,再次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,Thanks!

「真诚赞赏,手留余香」

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码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