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有个朋友跟我谈家庭教育。说起很多父母咬牙切齿的扛起生活重担,他们为孩子撑起的是一个真实空的世界,换来的是“白眼狼”般的仇恨。他讲了一个母亲教育孩子的故事。这位妈妈对孩子很严格,孩子很争强好胜,懂事听话。她从小学到大学都很优秀,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一致认可。上高中的时候,这个妈妈每次去学校看孩子,老师同学都很热情,主动打招呼。我母亲为此感到自豪。尤其是她上大学的时候,去学校看孩子,大学老师请她吃饭。她还当着孩子们的面夸说,从来没见过这么优秀的孩子!后来孩子如愿以偿,去了美国某著名大学留学。几年后,孩子从美国留学回来,连他都不认识,变得特别不听话,非常自私冷漠,脾气暴躁,动不动就生气,在家也无法和儿子沟通。
这个故事听起来有点伤感和无奈,像一根鱼刺卡在喉咙里。为什么深爱会变成深深的恨?
伤害自恋
这位妈妈是中学老师,从小就很优秀。她毕业于名牌大学,是家里乃至家族的骄傲。但她在生活中很强势,在婚姻家庭中总是以自我为中心,不允许丈夫违背自己的意愿。孩子六岁的时候,她老公实在受不了这种管制婚姻,就和她离婚了。这位母亲很沮丧,在离婚当天告诉前夫,一定要找最好的男人做丈夫。然而20多年过去了,我还是单身。据我身边的人说,这个妈妈自恋,焦虑,控制欲强。
那么,什么是自恋呢?
自恋可以定义为成年人的自爱、自尊以及对本质自我的感受。心理学家科胡特认为,该光谱的一端是健康成年人的成熟和实际的自恋,另一端是极度不成熟、不切实际和非常自私的病态自恋,而未发展的自恋则落在这两端的中间,代表着个体自身的某些方面已经发展到健康的一端,有些还在不成熟的范围内,有些还在发展中。
这种不成熟的自恋,在极度持续地专注于自身时,往往会导致所谓的“自私”。这些人的行为通常或总是基于自己的需要,表现为自命不凡、特权思维、缺乏同理心、寻求关注、寻求欣赏、羡慕他人、轻蔑的态度、傲慢、爱沾孩子的光等。有这种特点的父母会要求孩子做他们(父母)想做的事情,成为他们(父母)想成为的人,比如在体育和作业方面表现突出,或者展示其他才能等。,而选择忽视或漠视自己的诉求;如果孩子不是很成功,他们会感到愤怒或不开心。一些口头禅是:“你在的时候我非常爱你……”“你在的时候让我感觉很好……”“我不喜欢你让我失望”和“你不能做我想要或需要你做的事情吗?”不能包容孩子的价值观和需求,认为孩子只是自己(父母)的延伸,而不是独立鲜明的个体;我觉得在别人眼里我应该永远是完美的,所以我不能容忍异议或者任何批评,我会责怪我的孩子意识到错误和不完美。
在这里,我想和大家分享几个父母自恋的极端案例:
Z上小学的时候,每次考试都是全班第一。但是有一次期末考试成绩公布后,我爸妈让我跪了一上午。原因是我数学只考了95分,这么简单的考试也没考100分。
我妈妈生病了。初中生小W放学回家,没有第一时间去医院看妈妈,也没有给妈妈打电话。而是写完作业就来医院了,这让她很难过,所以在医院叫孩子“白眼狼”。
l今年14岁,妈妈怕孩子自己洗不干净,要给他洗澡。这孩子遮遮掩掩的时候很害羞。母亲看着孩子的下半身说:“你是我生的。哪里没见过?”
......
仇恨和内疚
在听这个母亲教育孩子的故事时,我们可能会注意到主角的心情落差:孩子以前懂事听话,老师同学都夸他。为什么留学回来就变得那么冷漠自私甚至充满仇恨?这位妈妈认为是西方国家教育理念的不同。这方面可能有一些因素,但不能排除《孽种》的问题,那就是母亲的过度自恋,主要体现在管教异常严厉,过分强调孩子的“懂事听话”,特别在意孩子的“优秀”表现,为后来的冷漠和仇恨埋下了“雷”。
早年,孩子遇到父母的自恋,会习惯性地选择顺从和讨好,表现得很顺从。其实顺从和逢迎的背后都有很深的心理意义。根据分析精神对象关系的学派,婴儿爱恨交加的第一个对象——母亲——既是TA最渴望的,也是TA最厌恶的,这是婴儿早期强烈欲望的特征。起初,当母亲满足TA的食物需求时,缓解了TA的饥饿感,而满足感带来的安全感又大大增强了满足感本身。TA爱她妈妈。当欲望得不到满足时,仇恨和攻击的情绪被激起,TA被毁灭的冲动所支配。毁灭的对象是TA所有欲望的对象,是TA心目中与TA所有好的坏的经历都联系在一起的人。婴儿的这种破坏性幻想相当于死亡的欲望,对TA的精神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后果。然而,年幼的孩子非常害怕自己的愤怒会摧毁母亲,他们需要找到抵抗恐惧的力量,于是内疚产生了。这个看似深奥的心理学理论,其实是在说明一个事实:孩子所谓的懂事听话的背后,往往隐藏着深深的负罪感。这种负罪感往往被我们认为是理所当然的。它有“良心”,经常被我们称赞。但是,负罪感往往会以很多变相的形式表现出来,它是一种人际干扰的来源。比如有些人因为不被欣赏,往往会觉得很痛苦,甚至这些人和TA也没什么关系。原因是TA不自觉地觉得自己不值得被别人重视,受到的冷遇印证了TA对这种不值得的怀疑。于是,自卑心理也就产生了。在童年,我们学会了用内疚来平衡爱和与父母的冲突。但随着年龄的增长,对个体独立的需求变得更强烈,对个人感受的关注明显加剧,内心的冲突感更加明显。这种情况下,可能有两种情况:一种是鉴定修复。那就是,真正的体贴,就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,认同他人。如果我们有能力认同我们所爱的人,我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忽略或牺牲自己的感受和欲望,在一定时期内把他人的利益和感受放在第一位。因为在认同他人的同时,分享给予的帮助和满足,扮演了一个好家长的角色。另一种情况是父母对孩子的挫折导致对孩子的不满,从而产生仇恨和报复的情绪,以及由仇恨和报复产生的内疚和绝望的情绪。
和自恋控制
这位母亲的自恋表现出了强烈的控制欲。但在婚姻中,如果你控制不了你的丈夫,你会尽力控制你的孩子。她在家里总是歇斯底里,让全家人都坐立不安。孩子在她面前没有界限,不允许有隐私。孩子的父亲受不了控制,逃离了婚姻。当孩子无处可逃时,他变得懂事听话,变得越来越“优秀”。说到这里,需要强调的是,作者从来不反对优秀,而是关注优秀背后的“真相”。
在父母自恋的控制下长大的孩子,可能会一直以伴侣为中心,在未来的亲密关系中迷失自我;可能你在人际关系中太在意别人的看法,总是小心翼翼...这种感觉就像小时候的自己,需要不断满足父母的需求。
如果父母超级自恋,那么作为孩子,内心的无能感和羞耻感很可能是父母遗传下来的,自己并不坏,也没有做错什么。自恋者爱玩责备游戏,孩子只是他们责备的对象。他们把无能感和羞耻感转移到孩子身上。
很多孩子在和父母发生矛盾冲突的时候,都有过对抗,但实际过程并不容易。自恋的父母自尊心脆弱,他们无法直面自己的问题。比如很多家长会哭着逼孩子投降。这确实是很多自恋的父母惯用的勒索手段,也很有效。很容易让孩子产生负罪感,最后妥协。
故事里那个留学归来的孩子,已经不再是一个懂事听话的孩子,已经完全开始做自己,卸下自己的愧疚,表现自己的愤怒。
由此看来,所谓的“白眼狼”隐藏了太多的悲伤和无奈,也压抑了无数的愤怒和委屈。当然,我们不能把这一切简单地归咎于父母。因为这些自恋的父母也是无辜的,因为他们都经历过不为人知的悲伤故事,也因为缺失,所以渴望。当然,无论我们经历过什么,在今天,作为父母,我们都不能用过去的“创伤”作为自恋的理由。我们要意识到并理性对待自己的过去,不要让自恋毁了我们的孩子。要用“纯粹”的爱滋养孩子,让他们在精神胚胎的引导下,按照自发的内在程序和秩序成长,不受父母的侵扰和扭曲,真正成长为自己。
—结尾—
如果你感觉本文有用,可以点击此段文字或下方打赏按钮进入赞赏页面赞助我们,赞助费用将用于服务器开支及程序开发支出,同时享有优先解决问题的特殊权限,您的赞赏将保留在本站的“赞赏榜”中,再次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,Thanks!「真诚赞赏,手留余香」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