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我总在伤害最亲近的人”:人际关系中的边界意识

正文|张东晓

有时候人也会有这样的烦恼。

明明在同样的情况下,我也能和不太熟的人打交道,用恰当的语言,恰当的方式,相处融洽。但是换成我很了解的人,我会忍不住做出一些伤人的事情。

原因是什么,如何改变?

01

人际关系水平

简单解释一下,人际关系的层次。人际关系是一个由内而外辐射的系统。亲密关系是我们内心最深处的核心关系,比如和家人、爱人的关系,可以称之为微系统。其他依次向外辐射,如亲友、社会关系、工作关系等外部系统。

我们处理不同系统关系的方式本来就不一样。我们越是处理外部关系,就越需要借助人际功能来调动防御,维持防御。因为外系统关系的情感亲密度并不稳定,我们和同事的情感亲密度肯定不如和闺蜜,和熟人的关系次之。

在外部的社会关系中,我们的情感参与度较低,所以很自然地会利用人际交往技巧和社交面具来拉近距离,促进交流。

回到小时候,孩子在大人教礼仪的时候,经常会面对亲戚朋友邻居,这些人被称为“社会关系”。

很少有成年人教导他们的孩子对他们的母亲或祖父母有礼貌。吃饭的时候,要让妈妈先动筷子。他们回家要先跟妈妈打招呼:你好,我回来了。或者睡前对妈妈说:妈妈,你辛苦了,请休息一下。总觉得怪怪的。

因为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,这些都是“亲密关系”。在亲密关系的范围内,感情是自然的,是自成一体的,不需要客气。孩子跟妈妈一起哭,跟爷爷奶奶要糖果,跟爸爸一起玩,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。

在亲密关系中,我们不需要太多的伪装。人是放松的,情绪是流动的。“礼貌”是一种外部规范模式,用于在远亲的情况下建立联系,实现友好交流,促进关系的进一步加强。一般来说,不算太亲密的关系,需要以礼拉近;上下级关系需要悠着点,观察对方的需求,遵守基本规则。在一段不能自由发挥的感情中,我们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和地点,规范自己的行为,礼貌社交。

02

亲密关系更容易让人“放肆”

在亲密关系中,我们的情感安全感更高,人更放松,我们的防御系统自然会降低警惕。更重要的是,我们被关注、被关心、被理解的欲望自然会得到释放,负面情绪也会不由自主地宣泄出来。

在安全的关系中,我们会更容易发脾气和攻击别人,因为我们知道对方是安全的,不会像外人一样对我们采取过度的报复,也就是代价最少。

同样,在安全亲密的关系中,我们的人际边界意识会降低,也就是不会把对方当成独立的个体,而是当成自己感受和欲望的对象。

亲密关系中很容易对你我漠不关心,很多冲突都来源于这种“对你我漠不关心”,也就是说我们容易不自觉地把自己的想法和情绪投射到对方身上,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猜测对方,把自己的“内心戏”当成关系中的现实。

但是在对外关系上,我们的人际边界是比较清晰的。不把对方当自己人,投射的程度就会趋同。

亲密关系之所以成为冲突和矛盾的重灾区,是因为我们更多地不自觉地投射和忽略了对方的真实想法。我们更愿意相信对方知道我们在想什么,不用多说,对方也知道我们在想什么。关系越密切,这种期待就越多。

如果说外部人际关系需要我们“穿衣”是为了防御,那么亲密关系更像是脱衣服。在外面穿好衣服,甚至西装革履,正装。人们自然会有不同的说话方式和举止。正装隐含着我们特定的社会形象,需要形象管理。

亲密更像是脱下西装穿上家居服,甚至是一丝不挂。当我们失去了防御,我们的本能和原始形态就会自然膨胀。

小时候,妈妈会听懂我们特殊的语言和表情,通过看我们的表情和表情来猜测我们是不是不开心、不舒服、生病了,然后帮我们处理问题。

她知道一个婴儿的意义,并且悉心照料,孩子不需要做任何回报。这就是亲密关系的原型,我们内心深处还是有这种潜意识的渴望:你不是别人,为什么不能对我更好,做得更好?我在外面受了委屈,当然要在你面前弥补。

这是内在孩子的愿望,他想要被爱和被包容。

但我们心里还是有成年人的功能,就是明白关系中的交换原则。当我长大后,我会明白在关系中没有无条件的给予或索取。我们的付出和付出通常保持平衡。

交换原则的意思是:我希望别人怎么对待我,我就怎么对待你。我希望被尊重,我也会尊重你;我希望被善待,我也会善待你;我不仅关注我的需求,也看到你的需求。我不会把你当成无限的情感提款机,只取钱不存钱。

那我们就来说说如何在亲密关系中营造一个舒适的、支持的关系氛围。

03

在亲密关系中保持界限感。

关系再亲密,你还是你,我还是我。我们可能很相似,性情相投,友好相爱,但我们毕竟不是孤独的。我们可能有不同的想法,不同的需求,不同的个性,不同的偏好,等等。多正常啊。我们不是彼此的影子,彼此也不是我们的镜子。

1.我们认为我们所认为的就是我们所认为的吗?

注意你自己的投射。简单的现实检查原则:如果你认为是这样,在发脾气或采取行动之前,暂停一秒钟,问问对方是怎么想的。

比如,你下班回家,发现地板上有一堆垃圾。肯定是熊海子的错!你瞬间充满了愤怒。在你狂吼之前,简单地问一句:这是怎么了?

也许熊海子会告诉你他在做什么样的“实验”。他本着科学探索的精神,把包装盒做成“泰空”的堡垒,然后兴奋地向你展示他的“成果”——你看到的那堆垃圾。

你有机会知道,你以为的恶作剧,其实是孩子兴奋地给你看的“收获”。虽然你的内心在咆哮,但在你给孩子一个解释自己的机会后,你会明白那堆垃圾对孩子的意义,避免一声咆哮带来的负面效应,增进亲子关系。

虽然你的心在滴血,但你可以讨论如何用另一种方式把“泰空堡垒”送到楼下的垃圾中转站,而不是直接上演星球大战。当然,也有可能孩子只是做了一堆垃圾,看起来心不在焉,逃避责任。那就放心吧,没有误会,没有问题。

2.表达你的愿望,而不是你的要求。

“你为什么这么笨?你为什么这么懒?你为什么不帮我这个忙?”这样的日常口头批评换成了自己的一厢情愿,“我想让你帮我看看作业。我想每天做更多的锻炼。我要你陪我练,好吗?”

与需求不同,愿望没有强制性,没有压迫感。欲望并不要求对方接受,但当对方感觉不到压力时,就不会有敌意。我们表达意愿的时候,隐含的意思是:这是我个人的意愿,但我尊重你的选择。

3.倾听对方的想法,了解TA的沟通风格。

我们的语言和行为背后通常都有相应的动机。与其纠结于文字,不如倾听对方的想法,我们的动机是什么,我们交流的目的是什么。

你想要什么?我想要什么?当我们的动机相似时,文字的错位就不再那么重要了。很多时候,我们说的话与我们内心的想法脱节,甚至背道而驰。明明担心他回家太晚会不安全,嘴里说的却是:为什么每次都不守信用?你明明说好八点到家的!

如果对方能理解你的动机是关心和焦虑,他可能不会太在意你的挖苦。你越了解一个人,就越能理解他的沟通风格,也就是说,他表达的背后是什么情绪。很多人不习惯深情地表达关心。他们可能会故意用愤怒的语气表达他们的担忧。听“画外音”,忽略细节,就不会太刺耳。

4.沟通没有输赢。

能称得上亲密关系的人都是我们的亲人,没有那么多这样的人。

当我们经历了人生的低谷,经历了苦难和挫折,才会明白这种情感是多么珍贵。人与人之间真挚的情感是难得而美好的,值得我们用心去保护。当你在生活的沼泽中挣扎时,你的亲人就在你身后,充当你的挡箭牌和社会支持网,在你跌倒时不唾弃你,接纳你。这是我们最好的礼物。

当你明白了这一点,我想我就不需要解释为什么交流没有输赢了,因为我们和亲朋好友的一切交流都是为了更好的在一起。

作者:张东晓,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,华中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系研究生,中挪精神分析培训先进集体。来源:非零心理学。

—结尾—

标签:社会心理学,健康心理学

如果你感觉本文有用,可以点击此段文字或下方打赏按钮进入赞赏页面赞助我们,赞助费用将用于服务器开支及程序开发支出,同时享有优先解决问题的特殊权限,您的赞赏将保留在本站的“赞赏榜”中,再次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,Thanks!

「真诚赞赏,手留余香」

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码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