孩子的“隐形攻击”,正在伤害父母!

说到孩子表达愤怒和不满的方式,我们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发脾气和哭闹。

然而,在生活中,也有这样的现象:孩子表现很好,很听话,但总有一些“莫名其妙”的行为:

饭里总会剩下最后一口可以吃的清清楚楚;

催他走快点,他不慌不忙,慢得出奇。

无论你问他什么,他要么沉默,要么回答/随便/随便;

更气人的是,每次他犯错,批评他,他总是虚心接受,却坚决不肯改。

这些行为让父母感到愤怒和无语,比起正面的发脾气和哭闹。其实在心理学上,这种软硬不吃,故意唱反调的行为叫做“隐形攻击”。

心理学家蒂姆·墨菲(Tim Murphy)在《无形的攻击》(the Invisible Attack)一书中做出了这样的定义:一段关系中的弱势一方,通过拖延、回避、故意挑衅、秘密报复等间接手段,向强势一方表达因地位不平等而积累的愤怒。

在一个家庭中,父母往往是强势的一方,而孩子相对弱势。他们的愤怒和不满,却无法直接表达,就会以这种迂回的方式呈现出来。

01

如何识别孩子的“隐形攻击”?

要让孩子远离“隐形攻击”,首先要学会识别最常见的行为:

拒绝交流,装聋作哑,不表达情绪,对父母冷漠;

遇到问题就喜欢逃避,莫名其妙掉链子;

表面上听话,但喜欢敷衍,总是轻易许下承诺,却常常食言;

说话带枪带棍,喜欢讽刺挖苦,故意挑衅别人。

当孩子出现这些行为时,或许,我们应该停下来审视一下:我们是不是被“无形的攻击”了?和孩子相处有问题吗?

02

孩子为什么会做出「隐性攻击」?

据观察,越是亲子关系不平等的家庭,孩子越容易出现“隐形攻击”,这往往表现为:

父母太强势,太控制孩子,仅凭自己的想法和意愿管教和安排孩子的一切;

父母严厉挑剔,经常不喜欢孩子的一些行为,经常责备;

孩子的感受和想法往往得不到尊重、忽视和否定;

父母不允许孩子表现出生气、愤怒等情绪,也看不到孩子对自己不满。

在这样的家庭里,孩子总是被父母控制和严格管教,却不敢直接反抗。但愤怒和不满已经积累在他们的内心,他们会以表面聪明、拖延、行动迟缓、“倒行逆施”、故意犯错等方式发泄内心的情绪。

但一直以来,很多家长对情绪认知有一个误区,认为自己会“控制”自己的情绪,压抑自己的愤怒,这是孩子情商高的表现。

这也是“隐形攻击”容易被家长忽视的原因。

也有一些父母是急性子,急性子。他们不仅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管教方式是错误的,而且没有努力引导孩子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。相反,他们认为自己的孩子就是单纯的迟钝,甚至认为自己很笨,然后继续督促、教导、批评自己的孩子。

长此以往,孩子不仅会在亲子关系中感到羞耻和自卑,还会把“隐形攻击”作为暗中控制对方的习惯性手段。当他们长大后,他们不仅会遇到许多社交障碍,还会在职场上频繁碰壁。

03

“隐形攻击”就是孩子在争夺自主权。

孩子“隐形攻击”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,其实是他们渴望拥有自己的成长自主权,希望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能够被尊重和接受。绘本《我是个孩子,我喜欢假装听不见》中描绘的场景很有代表性:

闹钟响了,妈妈一再提醒我起床。我翻了个身,盖着被子睡着了。

爸爸让我刷牙,我却一动不动地坐着,打着呵欠挠着胳膊,假装没看见我爸瞪着的眼睛。

吃完早饭,妈妈说了三遍“你要迟到了”,我才慢慢拿起牛奶杯…

我们常说:越逼,孩子越慢。背后的原理是,很多孩子会像绘本里的小女孩一样,通过假装没听见的方式,告诉父母我要安排自己的生活。

虽然我们的安排是为了孩子好,但孩子感受到的可能是不信任、束缚甚至窒息。

处于弱势地位的孩子不敢和父母直接冲突,想争取他们的自由。于是,它们像小乌龟一样,缩进厚厚的壳里,用“非暴力不合作”的方式反抗父母的操纵。

如果家长不能理解这一点,及时调整教育方式,孩子只会越来越抑郁,觉得自己不被接受和重视,缺乏成长空间空,亲子关系会越来越差,不利于孩子心理和性格的健康发展。

04

父母如何应对「隐形攻击」?

如果孩子已经出现了“隐形攻击”的迹象,应该如何应对?

首先需要明确一点:父母应该和孩子一起战胜问题,而不是站在孩子的对立面。

和孩子在一起,我们不是输和赢,对和错的对立面。

当孩子遇到困难时,我们可以想办法,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,共同成长。

01

允许孩子表达愤怒、不满等。

在父母和孩子之间,孩子因为父母的一些行为表现出愤怒、不满和失望,是正常的、常见的。父母只要设身处地,也能接受和理解他们。

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,家长要以平等尊重的态度对待孩子,重视孩子的感受,允许孩子表达自己的愤怒,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情绪,正确管理。

02

适当放手,把成长的自主权还给孩子。

很多家长总是喜欢指挥控制孩子按照自己的安排去做作业,去上兴趣班,去读书,去交朋友等等。

但是,长时间在这样严格的管教下,孩子如果没有自己选择和决定的权利,缺乏自由空的空间,就会陷入厌倦和叛逆。

我们都应该明白,养孩子是一个慢慢放下的过程。

只要家长把握好大方向,在具体问题上给孩子自己做主的权利,尊重孩子的想法。

适度的自主比精心的安排更能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责任感。

03

少一些挑剔,多一些欣赏。

有些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和期望很高,所以忍不住对孩子吹毛求疵。

但每个孩子都渴望父母温暖的爱,希望得到父母的肯定、支持和欣赏。

总是被批评和否定的孩子,时间久了会感到自卑和无力,感到不被爱,不断否定自己的价值:

“为什么我对为人父母不满意?”

“为什么我这么坏?”

这种消极的态度会降低孩子做事的积极性和热情,会越来越懈怠。“反正我父母对我做的事情不满意,我干脆放弃努力。”所以也会有“隐形攻击”的行为。

所以要多鼓励和欣赏孩子,让孩子感受到爱和接纳,这样孩子才会有更多的勇气和信心,让自己的行为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,让自己变得更好。

心理学家武志红说:被动进攻是弱者的武器。

冷漠、拖延、强硬等各种问题的背后,是一种柔软、脆弱、渴望被看见。

这是孩子进攻的一种方式,也是向家长求救的信号。

我们要明白,孩子最不可爱的时候,最需要被爱。


—结尾—

标签:教育方法心理需求

如果你感觉本文有用,可以点击此段文字或下方打赏按钮进入赞赏页面赞助我们,赞助费用将用于服务器开支及程序开发支出,同时享有优先解决问题的特殊权限,您的赞赏将保留在本站的“赞赏榜”中,再次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,Thanks!

「真诚赞赏,手留余香」

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码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