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1
很多人际关系失衡。一方明显处于强势,另一方明显处于弱势。而且强势的一方很有攻击性,弱势的一方不允许表达自己的感情。
但是,任何人一旦受到攻击,都会感到愤怒,想要反击。再不平衡的关系,这也不例外。但在严重失衡的关系中,弱势一方害怕表达自己的愤怒,更害怕反击。他们的意识和潜意识甚至会出现严重的分裂,根本意识不到自己的愤怒。
但是,一旦产生了愤怒,我们一定会寻找发泄的出口。弱者不能直接表达愤怒,所以绝对不敢违背强者的要求,绝对不敢挑战强者的意志。在强者一方的强力攻击下,他们对诺诺唯命是从,而且表现极其出色。
但是,他们会出现一些莫名其妙的情况。很简单的事情,他们搞砸了;信守承诺很容易,但他们不会遵守...总之他们经常会犯一些莫名其妙的错误,让强势的一方怒不可遏。
盛怒之下,强势的一方看起来好像受到了严重的侵犯。
这也是弱者的反击,是弱者潜意识深处的渴望。他们没有表达出强烈的愤怒,甚至没有一点点的愤怒,只是通过犯一些莫名其妙的错误,最终取得了结果,这和直接用愤怒攻击强者一方没什么区别。
这种心理机制被称为被动攻击,常被比喻为“隐形攻击”。
偷袭经常出没的地方就是家庭。
因为,父母和孩子的关系,还有夫妻关系,是最容易失去平衡的,父母也是最容易以爱的名义攻击孩子,同时又绝对限制孩子的反击。
但是,被攻击时借的名再大,被攻击的孩子都有愤怒,都要想办法泄愤,反击。
02
被动进攻是弱者的武器。
事实上,无论关系多么亲密或特殊,当你对另一个人表现出相当强烈的攻击性时,对方也会在第一时间产生同样的愤怒。很多人长大后认同父母的粗暴教育,并为父母辩护说:“他们是为了我好。”但是,如果你让他们做一个简单的工作——把被打的经历一一描述出来,他们会惊讶地发现,他们的内心依然有着强烈的愤怒。
从这一点来看,民主家庭营造的氛围远远好于专制家庭。不是说民主家庭不被攻击或者被攻击。
其实任何家庭都和社会一样,难免家庭成员会轻易侵犯对方空的房间,并由此产生愤怒。区别不在于有没有攻击,而在于攻击之后。
在民主的家庭中,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是相对平衡的,没有明显的强势一面,也没有明显的弱势一面。这样,一旦产生了愤怒,他们就可以表达出来,而且因为能够很好的沟通,这种表达也不会轻易发展到破坏的地步。所以,因为心中没有被压抑的愤怒,这样的家庭不会有很多“隐形攻击”。
家庭如此,社会亦如此。所以,在一个民主氛围浓厚的公司,人是比较活跃的。相反,在一个专制的公司里,人们必然会养成很多被动进攻的方式,所以人们经常会犯一些莫名其妙的低级错误,比如懒惰、遗忘、拖延、放我鸽子...这些所谓的粗心往往是被动攻击。
虽然专制的父母、配偶或上司经常会压制对方来表达自己的情绪。而他们自己却常常被激怒,因为他们发现“不称职”的子女、配偶或下属常常会犯一些不该犯的错误,而这些错误让他们暴跳如雷。
其实这是对方潜意识深处的渴望。“我不能直接攻击你,但我可以让你生气,这和直接攻击你没什么区别。”甚至被动攻击造成的伤害更大。
被动攻击是很常见的,并不是只有严重失衡的关系才会产生被动攻击。其实一般不平衡的关系也是如此。在一般的亲密关系中,被动攻击也是一种常见的调节机制。瑞士女心理学家Verena Castel在她的著作《愤怒与攻击》中描述说:
(关系)一方有优势,另一方处于劣势。优势方对劣势方有所顾忌,所以不得不做出一些妥协,而劣势方对优势方感到某种恐惧,必须表现出反抗才能让对方做出让步...(双方)形成脆弱的平衡。一旦这种平衡被打破,双方就会产生冲突。这时,如果强势一方采取攻击性的行动,弱势一方多半会以被动攻击的方式来自卫,如沉默、回避、哭闹、离家出走等。这时候强势的一方会觉得自己被忽视,被冷落,被鄙视,愤怒。同时,他也会对自己攻击的后果感到后悔,从而采取一些补救措施,做出让步,让双方达成一定程度的妥协。因此,在配偶关系中,被动攻击有时会起到调节机制的作用。
被动攻击的示例:
(1)你和一个经常打哈欠的人在一起。你问他是累了还是病了。他回答说没有,他很好。这个时候,再看到他打哈欠,你会有什么感受?你会想“你以为和我在一起就这么没意思没意思吗?”结果你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。但是,对方好像很真诚的告诉你,他喜欢和你在一起。然而,他不停地打哈欠。他的哪些信息是真诚的?你无法评判也无法反击。和他在一起,你不愿意,但是离开他好像又有负罪感了。
(2)你的同事健忘。他总是拖延重要的事情。你让他起草一份重要文件,他向你保证没问题。然而,当你第二天向他要文件时,他说:“非常抱歉,我完全忘了这件事!我现在就去做。”他看起来很真诚,现在满怀歉意地补办。然而,你的生意被耽搁了。重要的是他一次又一次地这样做。
(3)14岁女孩,有一个比她小6岁的弟弟。自从我弟弟出生后,她父母对她的爱几乎全部转移到我弟弟身上,她很被忽视。她渴望父母的爱,但她不敢表达,因为父母对她不耐烦。所以她很不开心,但又不敢表达对父母的怨恨,因为她害怕一旦表达了,她可能连现在的爱都得不到。所以,她拼了命地做家务,照顾好爱吃醋的哥哥。然而,她总是犯一些大大小小的错误。洗衣服的时候,她要么把各种衣服混在一起给对方染色,要么就是忘了晾干。做饭时,食物经常烧焦,盘子也容易碎。在照顾弟弟的时候,她刻意对弟弟好,但他就是不想和她在一起。总之,各种事情她都尽力去做,但是好像什么都做不好。其实她所有的“无心之失”都可能是被动攻击。
03
解决方法:学会生气。
如果你被攻击,你会生气。愤怒作为一种基本情绪,是调节关系的重要武器,有了愤怒,我们就会找到表达的方式。如果你不想,潜意识会做这个工作。不攻击别人,就是攻击自己。
正是在这个意义上,美国心理学家托马斯·摩尔在他的著作《灵魂之夜》中写道,最好只和那些表达愤怒的人交朋友。因为,看似无法表达愤怒,其实人家是在用他特有的方式回击你,最常见的就是被动攻击。
有些人看起来从来不生气,总是很善良,但是你和他们在一起很不舒服,脾气变得很差。这是因为这些看似从不生气的人,实际上却频频被动地攻击你。
而且,因为被动攻击这么隐蔽,好像你没有还手的资格。如果还手,就像打棉套,使不出力气。
另外,你很容易感到内疚。毕竟,被动攻击者看起来是无辜的。
但是,我们也不能轻易指责被动进攻者,因为几乎可以肯定的是,他的愤怒被某些重要人物严重压制了。比如孩子的愤怒资格被父母剥夺,妻子的愤怒权被丈夫抢夺。在这些重要的关系中,他们形成了被动攻击,一种被动的自我保护方式,然后将其带到生活的各个部分。(在专制主义充斥职场和家庭场所的中国,有很多人消极攻击自己的人格,以一种温和的姿态出现,但你能隐约感受到他们压抑和不健全的人格。归根结底,人的内心需要一种平衡机制。如果正常的方式被压制,就会发展出另一种方式。)
但同时,我们每个人都要反思,我是不是喜欢用被动进攻。正如Verena Caster在《愤怒与攻击》中所说:
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问问自己:你有没有通过语言、态度、姿势等伤害过别人。,装作若无其事甚至温柔的这样做?如果你经常这样做,而你没有意识到,那么你应该反思一下自己,看看自己的自我定位有没有偏离,和别人的关系有没有不正常。
04
10句话提示对方隐藏敌意,被动攻击。
是不是总有人让你情绪起伏,像坐过山车一样?有没有一个人,昨天还对你激情四射,今天却冷冷淡淡?想和家人朋友推心置腹的谈一谈,谁老说他?美国莫尔维安大学心理学助理教授塞恩·惠特森(Thain whitson)认为,如果你对上述三个问题的回答都是肯定的,那么很有可能你已经被被动攻击了,或者你自己也有被被动攻击的倾向。
所谓被动攻击,是指故意隐藏自己以机智表达愤怒的方式,包括针对目标对象实施的一系列动作,使对方觉察不到自己的愤怒。
以下10句话是被动攻击的典型表现,可以帮助你对隐藏的敌意进行预警。
1.“我现在很平静!”
被动攻击者不公开表达敌对情绪,而是否认愤怒的感觉——他在暴怒的同时坚持自己是“冷静”的。
2.“好吧。”“随便。”
不高兴地退出争论是被动进攻的基本策略。人们认为直接表达愤怒是不好的,所以用这两句话间接表达不开心,切断与你的直接情感交流。
3.“快了!很快!”
口头承诺,但没有行动。例如,当你让你的孩子打扫他的房间时,他说:“好的,马上!”但是什么都没发生。很可能他在用被动进攻的方式对付你。
4.“我不知道你现在想要它。”
一般来说,人们只会在自己不喜欢的任务上拖延,而消极攻击者是拖延症的大师,他们利用拖延来折磨他人或摆脱苦差事,而不会直接拒绝。
5."你要求事事完美。"
除了拖延,更复杂的被动进攻策略是按时完成任务,但完成的质量并不是你所期望的。例如,学生交的作业很马虎,丈夫为不喜欢牛排的妻子做了美味的牛排,员工在一个重要项目上严重超支...在这些情况下,你批评他,他不仅为自己辩护,还指责你不够灵活或者过分追求完美。
6.“我还以为你知道呢!”
被动攻击的最高境界是故意的“疏忽”。为了表达他的愤怒,他故意不告诉你一些事情,让你很难受。当你问他为什么时,他用疏忽来为自己的不作为开脱,而在背后幸灾乐祸。
7.“别担心,我很荣幸为您服务。”
在客服部门,你经常可以看到似乎很关心你的工作人员,或者在客服电话里听到超级礼貌的声音,向你保证一切问题都能解决。从表面上看,客服代表的态度很配合,但要注意笑容背后的怨恨——他一转脸,就会把你的申请扔进废纸篓,或者在你的申请表上重重地盖个“不受理”的戳。
8.“凭你的能力能做到这一点就不错了。”
被动攻击用这种恭维给你最深的羞辱。同样的,“别怕,就算你这个年纪,也可以扎牙齿”“其实很多男人都喜欢胖胖的女生”。听到这个“安慰”后,你有什么感受?
9.“我只是开个玩笑。”
讽刺是公开表达敌意的常用方式,但后面拐弯抹角是合适的。如果你不高兴了,被动进攻者就会装可怜:“开个玩笑而已,不行吗?”
10.“不会吧,你现在生气了?”
被动攻击者很擅长在打了别人之后,看着对方暴怒,可以保持冷静,也可以假装惊讶。其实他是看着你开心的情绪失控,反而说你“反应过度”。
来源:万盛新语
作者介绍:
蒋梅玲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已帮助过1085人入驻年限11.7年预约私聊。
—结尾—
如果你感觉本文有用,可以点击此段文字或下方打赏按钮进入赞赏页面赞助我们,赞助费用将用于服务器开支及程序开发支出,同时享有优先解决问题的特殊权限,您的赞赏将保留在本站的“赞赏榜”中,再次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,Thanks!「真诚赞赏,手留余香」
